心血管疾病包括哪些病?
高血壓
每當心臟將血液送至各器官,收縮時將血液泵入血管,而令血管壁產生壓力,正是我們的血壓。血壓的高與低,可以分辨出血管壁彈性、血液流動量、心臟搏動等,是否在正常範圍內。

頭重/ 頸痛、耳鳴、眼花、呼吸急促等自覺症狀為高血壓的明顯症狀。甚至高血壓為 : 收縮壓-超過140mmHg,舒張壓-超過100mmHg。

飲食不均、內分泌失調、精神過度緊張,有著不同的原因會引發高血壓,甚至有研究指出高血壓漸漸有年輕化的趨勢,未必再視作老化疾病。
 

 

 

 

根據香港衞生防護中心 指出2020年, 因心臟病的住院病人出院次數及住院病人死亡人數共約 71300 人次, 而因心臟病而死亡的登記死亡人數有 6561人。心臟病在香港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中居第三位,因此病而死亡的人數佔總死亡人數約13.0%。

 

 

「條氣唔順」

胸口頂住、作嘔、有少少頭暈和心跳快,如發現自己做運動或情緒激動時有心口痛,甚至可能因有不正常心率,未能供血至腦部而暈倒,以上徵狀視乎冠狀動脈阻塞程度。

事實上,當脂肪斑塊堆積於動脈,便會讓動脈管壁增厚、變硬,使得血液更難通過動脈到達各器官組織,形成所謂的動脈粥狀硬化。

 

 

中風

根據醫學期刊《The Lancet》刊登研究指出,亞洲尤其中國,與其他國家相比,中風風險及中風因素十分突出,佔比最高。

四肢無力、意識模糊、口齒不清,正是「缺血性腦中風」的典型症狀,源自於長期的渠道淤塞,大量垃圾囤積黏聚一團,心臟健康岌岌可危。 

 

 

腎衰竭
中醫裏,有”心腎相交”之理論,意味著心臟和腎臟之間,具有共生關係。早前有外國研究發現,曾患過心血管疾病,同時會衍生腎臟健康問題,甚至增加腎衰竭風險。

美國醫學期刊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》分析顯示,發生腎臟衰竭的機率比沒有心臟病史的人多出10倍,因心臟衰竭而住院病人而罹患腎衰竭的風險,竟然是其他沒有心血管疾病參與者的11.4倍。

炎症研究學會創辦人Andy San指出,血壓過高,會讓蛋白尿增加,讓腎臟的小血管收縮、硬化,進而造成腎功能損傷。然而,腎臟功能差,身體無法正常的調節鹽分跟水分,排不出去的鹽分及水分滯留在血管內,會造成血管壓力增加。因此,在高血壓與腎臟病的防治過程中,如果兩者都沒有控制,會造成惡性循環,傷腎又傷心。

 

 

 

引致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素

 

心臟病真的會遺傳?小心是飲食遺傳!
美國The Johns Hopkins大學研究指出:父母曾經有心臟病疾病史,下一代的心血管可能有鈣沉積機會是1.3倍,容易加速冠狀動脈阻塞。

當然,動脈血管隨著年齡增長而老化是必然的事,男/女性超過45歲,患上動脈硬化、心臟病症狀的機率會大幅增加。

現代人飲食步去西化,外食族文化令膳食中「少纖維」、「過於油膩」,加上運動率低,時常熬夜的人,導致現在即使才20、30歲,就開始有高血壓、高膽固醇等心血管疾病的症狀。對於心臟病的健康飲食,應在保證足夠的蛋白質、維生素B和無機鹽的前提下,適當增加含水溶性纖維,同時控制高熱量的食品。 

 

 

 

小心脂肪攝取過量!
世衞(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)數據研究指出,對比過去40年,肥胖人口急速上升3倍,而本港的「肥人率」則約有每2個人就有1個人的體重BNI超標。

肥胖對心臟健康的影響,最容易聯想到的是血脂的失衡。三酸甘油酯(TG)與低密度脂蛋白(LDL)俗稱有害的膽固醇,即血管壁積聚膽固醇斑塊,引致損傷和發炎,導致血管收窄及心血管阻塞,血壓繼而升至危險水平,容易引致冠狀動脈疾病,中風如同「計時炸彈」

 

都市人常態—缺乏運動
去年,牛津大學特倫斯·德懷爾(Terence Dwyer)榮譽退休教授,研究3617 名被診斷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,發現適量地增加運動量,可降低46%患上心臟病的風險。

當然,所謂的「適量」,筆者建議為大家請教專業人士,量身訂做合適的復健運動,配合量力而為的運動時間、強度。若感到頭暈、冒冷汗、心悸等不適症狀,就該逐漸放慢、再休息,否則身體無法適應,心臟可能更不舒服。

加上,如有晨運的習慣,早上氣溫/ 體溫都略低,若要在這個時候運動,需注意加長熱身時間。

 

 

 

 

不良飲食習慣
4大醫學期刊之首—美國醫學會雜誌(JAMA)研究發現,每日攝取大量「添加糖」的人,因心血管疾病而導致死亡的機率高出38%。

添加糖一般指加工食品如精緻澱粉(麵包、蛋糕、餅乾),食品加工過程的額外添加物,提高甜味,則一樣必須算在添加糖裡面。

英國醫學期刊(The BMJ)的一份研究歷時9年,綜合13萬人發現,當中如每天攝取超標的精緻澱粉、全穀物和白米,發現會增加27%早逝、33%心臟病及47%中風的風險。

身體對過量的糖甚為害怕,尤其使肝臟造成一大負擔,因過多的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脂肪,造成身體慢性發炎之餘,儲存起來容易形成「鵝肝化」的脂肪肝,變成引發糖尿病或心臟病的危險因子。

 

預防心血管疾病方法

學會2種飲食習慣 令心臟健康

 

 

1. 地中海飲食法:必吃豆類
青豆、紅豆、黑豆、黃豆,被稱為“植物肉”,富含大豆蛋白、黃酮類、卵磷脂、膳食纖維等多種豐富的有益成分。伊朗德黑蘭醫科大學過去研究發現,每天如果從植物蛋白中獲取3%的熱量,可以降低12%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是很好的護心食物。

 

豆類當中的大豆異黃酮,是一種抗氧化成分,它能夠幫助調節血脂,可促進膽固醇代謝,防止血栓形成,預防心臟病和第2型糖尿病。不過,筆者提醒豆類含有嘌呤成分,如果過量攝取,容易導致血液中的尿酸過高,產生痛風症狀,所以地中海飲食法在豆類的攝取,建議每天三餐中選擇一餐少量食用,即可輕鬆維持各項身體機能平衡。

2. 少鹽多纖的定律
外食文化、過度的調味添加、醃漬的加工食品,成為鈉攝取量超標的陷井,尤其越年輕越嚴重的30 歲以下年輕人,鈉攝取量幾乎超過建議攝取量的兩倍。刺胳針醫學期刊(Lancet)研究結果每天攝取超過5公克鈉,會增加罹患中風和心血管阻塞的風險。

《筆者建議可以採取以下方法減少「重口味」》

蔥、薑、蒜、肉桂等香料有助愛濃味的你
不要喝太多即食麵的湯,湯含有大量麵條溶出的鈉
餐前吃水溶性纖維,如蘋果果膠。蘋果果膠能在胃中吸水膨脹,增加胃的蠕動,延緩胃中內容物進入小腸的速度,也就降低了小腸對營養素的吸收速度。加上蘋果果膠能吸附鈉鹽,隨糞便排出體外,從而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。